加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新型工业化

       近日,2023广州国际创新节在广州市天河区隆重举行。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李炜受邀出席并作报告。以下为报告内容全文。

 

加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新型工业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新型工业化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支撑,以建设制造强国为战略重点,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重要路径。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关乎民生福祉,关乎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关乎实现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向往,事关全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加速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基本规律的重要实践,成为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
       一、充分认识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意义

       数字化浪潮已成为一种变革性力量,中小企业是实体经济重要组成,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支撑和驱动作用。
       (一)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
       新型工业化是依靠创新驱动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工业化。当前,数字技术已成为推动工业领域提升效率、质量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要用好数字技术、促进数实融合,深入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各类市场主体加速融通,推动市场主体组织模式重构、制造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的根本性变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数量的主体,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新型工业化的应有之义,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
       (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关键驱动
       新型工业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工业化。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中小企业是传统产业的重要组成和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加快数字化转型有助于中小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产品质量,推动基础设施、产品服务、业务流程、商业模式、创新体系、生产方式、发展战略等高效重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其面向专精特新生长、培育核心竞争力、实现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的重要抓手,能够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带来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三)加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新型工业化时至势成且时不我待
       新型工业化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工业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迫切要求我们直面数字化浪潮、躬身数字化转型,以“鼎新”带动“革故”,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的战略选择,新阶段新征程上,以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新型工业化条件成熟、方向明确,既是必要条件,也是关键举措。
       二、新型工业化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新机遇

       新型工业化是以高端、智能、绿色为鲜明底色的工业化,注重不同行业、不同发展水平的企业协同发展,对产业发展模式、运行机制等提出新的要求,不断引领科技产业发展方向,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开辟出新的巨大增长空间。
       (一)新型工业化以科技创新为魂,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新动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工业化是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工业化。推进新型工业化,强调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标志性重大战略产品,不断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数字化转型涉及技术研发、设备焕新、产线升级等,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在新型技术供给、智能设备应用、开展柔性制造等提供有力支撑,有助于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不断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新型工业化以结构优化为要,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新思路
       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优化成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适应结构优化的必然选择。一方面,依托数字技术实现对农、林、牧、渔等产业中小企业生产数据采集和监测,提高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促进一二产业融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数据的核心驱动,打通生产流、技术流、物资流、人才流的“阀门”,形成数字化管理、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产业由“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变,促进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三)新型工业化以融合融通为方,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新引擎
       当前,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兼顾传统和新兴产业发展特点,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发展、产业加速变革的过程。一方面,更强调数字技术与制造技术等交叉融合、集成应用,带动相关技术全面突破和迭代创新,引领技术转化和产业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更要求完善“大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用平台”发展范式,以中小企业应用为牵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整体“链”式转型,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格局。
       (四)新型工业化以智能制造、绿色发展为由,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新方向
       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是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也是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新型工业化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工业化。当前,我国“双碳”目标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形成了历史性交汇,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方向。一方面,更强调数字技术对资源数据化、系统化的赋能,通过对能源消耗、碳排放等环保指标的实时监测和精准控制,帮助企业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排放。另一方面,更注重数字技术与绿色技术的融合,帮助企业进行绿色产品仿真、绿色工艺与辅助制造等,加快推动绿色制造发展。
       三、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数字化转型关乎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发展韧性的关键举措,是中小企业的“必修课”和“必答题”。近年来,在政产学研用金等多方努力下,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由探索起步阶段逐步迈入推广应用阶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道路,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
       (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顶层谋划逐步健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工信部发布《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持续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遴选98家数字化服务商,覆盖38个细分行业,推动2000多家中小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将合肥、苏州、宁波、厦门等30个市(区)纳入第一批试点范围。央地协同持续深化,全国超20个省份制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关政策及配套措施,浙江、广东、安徽等地方政府先行先试、因地制宜,持续提升政策扶持力度,探索适宜地方的转型模式,不断激发广大中小企业转型活力。
       (二)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数量规模快速壮大,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21.5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8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营收水平稳步提升,2023年1—8月,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营收利润率分别达10.3%、7.4%,比规上中小企业分别高5.6个、2.7个百分点。韧性活力进一步凸显,截至7月底,已累计有1600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A股上市,占A股上市企业的比例超过30%,1—7月A股新上市企业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比是60%。
       (三)发展路径不断丰富
       集群建设成效显著,第一批1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已累计入驻中小企业3.1万多家,年产值超过2.5万亿元,产值年均增速达到19.2%。集群涵盖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7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4家,优质中小企业占比达到24.8%。服务支撑全面覆盖,建成1077家县级以上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3800多家省级以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链式”模式加速培育,连续两年征集遴选100个“链式”典型案例,大型“链主”企业通过场景开放、技术共享等方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的“链式”协同转型。
       (四)发展动力不断强劲
       企业需求精准挖掘,《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指标》发布以来,已有约20万家中小企业进行了自主评测,为精准摸排企业转型需求提供指引。供给能力匹配强劲,首批征集遴选的267个典型产品和解决方案,涉及企业生产制造、研发设计、经营管理、运维服务等重要环节,为中小企业提供“小快轻准”的产品供给。区域试点释放潜力,苏州、厦门、武汉等试点城市已启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遴选工作,聚焦试点企业个性化场景需求,引导数字化转型服务商针对开展技术和产品的迭代更新。
       四、更大力度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

       中小企业所属细分行业多,发展水平不一,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政产学研用金等多方协同发力,以试点城市为抓手、政策体系为指引、数据基础设施为支撑、产业生态为保障,建设完善平台体系、强化供给能力、探索实施路径、营造健康生态,真正解决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中的痛点难点问题,看“树木”更看“森林”,持续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切实发挥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着力提升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更好推进新型工业化。
       (一)更高水平地构建协同推进体系
       中小企业千行百业的特性,决定了其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一是高站位统筹。围绕国家关于新型工业化、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等工作部署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更大力度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二是高强度推进。坚持“全国一盘棋”理念,建立政府主管部门统一领导、国家省市密切协作、产业各方狠抓落实的协同推进工作体系,共同解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堵点、难点、痛点,推动企业愿转、会转、敢转。三是高标准实施。深入实施“数字化赋能”“科技成果赋智”“质量标准品牌赋值”等专项行动,用好用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指标》等“工具书”,按照“评估、规划、实施、优化”的逻辑闭环循序渐进,扎实推动数字化发展落地落实。
       (二)更广范围地强化数字服务供给
       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打造一批优质解决方案,培育一批标杆样板,不断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是完善平台体系。支持制造业企业立足行业知识沉淀和工业基因、软件企业立足信息技术优势和互联网基因,建设一批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向其所在行业、产业链的中小企业输出数字化服务,提高平台对中小企业的赋能水平。二是打造赋能产品。聚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碎片化、多元化特点,精准摸清中小企业需求,引导服务商聚合智能装备、工业软件、网络标识、数据安全等资源,研制推广一批“小快轻准”的工业APP,为广大中小企业精准靶向提供优质服务。三是培树标杆示范。鼓励中小企业开展制造环节的数字化改造,增强数字化转型深度,打造一批“看样学样”小灯塔企业,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和解决方案,示范引领行业发展。
       (三)更深层次地推动转型路径探索
       聚焦中小企业覆盖产业门类多、发展水平不一等特点,由“点”发力,用“线”串联,从“面”推广,开展多场景、全链条、多层次应用示范。一是聚焦分类分级推进。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率先开展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等改造,通过搭建数字化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业务协同、资源整合和数据共享,加速大中小企业“链式”转型;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实施更多投入少、见效快的“微改造”“轻改造”项目,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二是聚焦典型场景牵引。面向重点行业,围绕生产制造、能耗管控等关键环节,打造一批通用、共性、个性典型应用场景,推广一批标准化、模块化、精准化的实施路径,帮助中小企业找准数字化转型的切入口和发力点。三是聚焦集群整体转型。聚焦产业重点承载区,引导和支持产业园区数字化升级,广泛推广“平台+基地”“平台+集群”“平台+园区”等模式,提升基地/集群/园区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样板区。
       (四)更大力度地夯实发展基础支撑
       围绕资源集聚赋能,不断优化基础设施供给,加快技术攻关,加强数字人才培养,筑牢支撑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的“四梁八柱”,营造健康有序的企业成长生态。一是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以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依托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健全标准、算力、数据、安全和应用“五大体系”。建设一体化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平台体系,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底座”支撑。二是提升数字技术供给能力。培育壮大“数智云网链”等新兴数字产业,提升数字化发展自主可控能力;支持平台企业聚焦中小企业转型需求,加强平台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产品攻关。三是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支持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开设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相关专业,培养一批数字化领域高端紧缺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设立协同创新平台,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提供定制型科班人才,重点帮助企业依托自身人才打造一批数字化领域“土”行家。四是发挥财政金融引导作用。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按照“企业出一点、平台让一点、政府补一点”模式,支持数字化领域技术攻关、载体建设等,强化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绩效;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向数字化领域倾斜,支持金融机构面向中小企业转型需求定制开发一批全生命周期金融产品,壮大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势能。

 

首页 > 成果展示 > 前沿观点

前沿观点

发布时间:2024-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