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果发布 > 前沿观点

前沿观点
走好中国特色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24-05-20 14:16:27

       工业互联网是新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是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支撑,是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和重要驱动力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已连续七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为重点任务之一,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标志性、引领性成果,展现出勃勃生机和广阔前景,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发展道路。工业互联网已成为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和网络强国的重要内容,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强劲动能。

一、从上到下,构建起央地协同、贯通联动的政策体系

顶层设计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工业互联网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持续提升工业互联网创新能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将加速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加速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这为发展工业互联网凝聚了共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2017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实施,明确了工业互联网的基本概念、重大意义、总体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积极稳妥发展工业互联网”。党中央、国务院对工业互联网的战略部署持续深入。

工作部署层面。工信部先后出台网络、标识、平台、数据、安全、应用等多项政策,接续实施两个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遴选6批超800个试点示范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树立工业互联网应用样板。支持北京、上海、武汉、沈阳等地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领域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能力不断增强。支持长三角、广东、山东、成渝、京津冀、湖南等地创建工业互联网示范区,系统推进工业互联网基础建设、融合应用和生态培育。

地方支持层面。全国31个省(区、市)均出台地方政策,多个省份不断丰富政策工具箱,利用重大技术装备研发、技术改造、智能制造等多种支持方式,推动设立工业互联网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布局,面向地方优势产业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

二、从无到有,构建起梯次渐进、初具规模的功能体系

网络体系不断夯实。高质量外网建设基本实现全国地市全覆盖,5G等新型网络技术推动企业内网改造加力提速,建成5G行业虚拟专网3.16万个,有效满足垂直企业对数据本地化、管理自主化等个性化需求。

标识体系一体化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5+2”国家顶级节点体系现已全面建成,实现31个省(区、市)全覆盖,标识注册量突破4000亿,标识日解析量超1.5亿次,服务企业超过40万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二部门印发《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贯通”行动计划(2024—2026年)》,工业互联网标识在制造业及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显现,对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畅通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大中小企业和一二三产业融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平台体系加速构建。多层次、系统化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基本形成,培育50家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平台近340家,重点平台工业设备连接数近9700万台(套)。

数据体系初见成效。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汇聚数据9.7亿条,服务企业147万家。装备制造业数字供应链平台汇聚34万家企业、195万名工程师、近2亿种工业基础产品,形成完备的装备制造业工业产品目录。工业数字化碳管理平台接入工业生产设备70余万台,服务企业9000余家。工业数据资产登记(确权)平台登记数据超5亿数据单位。

安全体系持续完善。基本建成国家、省、企业三级协同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监测服务体系,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超14万家工业企业,威胁监测和信息通报处置不断加强,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三、从小到大,构建起多点发力、日益壮大的产业体系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工业互联网在为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实现途径的同时,也快速发展形成新业态、新产业,产业规模和参与主体快速壮大。据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测算,2023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总体规模达4.69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上升至3.72%,其中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1.35万亿元,正成长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带动作用日益突出。工业互联网由制造业向实体经济各领域广泛延伸,在加速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促进一二三产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据测算,2023年工业互联网带动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规模分别达到0.06万亿元、2.29万亿元、2.34万亿元,展现出工业互联网为行业发展注入的强劲动力。全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总体规模超过千亿元的省区市达17个,工业互联网发展前30城市工业互联网增加值贡献占全国比重为47.8%。

四、从点到面,构建起覆盖广泛、逐步深入的应用体系

从环节看,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已从龙头企业内部拓展到产业链上下游,应用环节加速从研产供销服各环节单点应用,向全环节全流程综合集成应用和多领域系统创新延伸。平台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六大典型模式加快普及,绿色化生产、精细化投融、可视化治理等新模式加速涌现。各地建成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近万个,“大企业建、中小企业用”的模式加快推广。

从范围看,应用范围已经从钢铁、机械、电力、交通、能源等重点行业拓展到所有工业大类,形成了千姿百态的融合应用实践,全国“5G+工业互联网”项目数超万个,覆盖电子设备制造、装备制造、采矿等20余个重点行业,打造了数万个5G应用创新案例,逐步形成协同研发设计、柔性生产制造、无人智能巡检、生产过程溯源、设备预测维护等20个典型应用场景。

从效果看,工业互联网将数字技术与行业特有的知识、经验、需求相结合,加速工业机理模型的汇聚沉淀,提升生产经营各环节数字化水平。截至2023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62.2%、79.6%。人工智能与工业融合应用不断深化,催生了增强数字设计、人机协同制造、精益运营管理、精准质量管控、柔性智能服务等典型应用场景。

五、从浅到深,构建起要素渐全、创新活跃的生态体系

产业支撑能力持续攀升。工业互联网推动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全面突破和迭代创新。国内5G工业芯片模组、工业人工智能芯片、工业视觉传感器等领域攻关已取得一定进展,传统模组和终端向智能化方向演进,支撑更高级、更复杂的应用,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级5G模组成本较商用初期下降90%,网络切片技术已实现端到端切片的基本功能。网络、平台、安全检测能力和国家检测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有力支撑服务行业发展。

关键技术研发体系化推进。“5G+工业互联网”、时间敏感网络、边缘计算、工业智能等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标准研制和产业化进程基本与国际同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建设加速,标准体系逐步构建。多家龙头企业设立工业互联网科研部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生态建设成效初显,有效助力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人才体系扎实构建。工业互联网学科建设快速推进,超过150所高等院校设立工业互联网工程、工业互联网技术、工业互联网应用等专业,多所高校依托新工科建设,开展相关专业和交叉学科体系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人才实训基地在全国布局,江苏、广东、山东、四川等地建设近20所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合作中心会员单位超1100家,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成员超2600家,试验验证、检测认证、人才实训等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多年的成绩,得益于持之以恒的战略定力,得益于攻坚克难的落地实施,打出了一套精准有力的政策“组合拳”,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多年的实践,激发了产业各方积极参与工业互联网的活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是一项创新性强、复杂度高、推进难度大的系统性工程,单打独斗行不通。工业企业、基础电信企业、金融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主体共同参与,开展了合作共赢的多方“团体赛”。多年的探索,深化了我们对工业互联网发展趋势和规律的认识,工业互联网赋能千行百业是长期的、应用牵引的过程,这是由数字化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也是由我国工业发展国情所决定的,要做好打“持久战”准备,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的关键一年。面对更为严峻的外部形势和新的经济下行压力,工业互联网的持续创新发展将成为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力量和核心支撑。我们要时刻保持战略定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工作部署,扩大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切实支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支撑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发挥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和重要驱动力量的地位和价值。进一步加强部际、央地有效协同与政策措施一体化推进落地,持续开展对工业互联网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市场多元主体作用,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生态体系,不断释放创新发展动能,奋力谱写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新篇章,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总工程师  王宝友

来源:《中国网信》2024年第4期